部门介绍
部门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部门概况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我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经过40年的积累和发展,我校已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导师力量雄厚,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实力较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齐全的学位授予体系。目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中药学、药学、电子信息工程、护理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并开展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中医师承攻读学位等工作。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504人,硕士研究生4863人。

我校研究生教育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秉承立德树人宗旨,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目标,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

1.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

截至2022年12月,我校共授予硕士学位15374名(其中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1410名),博士学位1463名。毕业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成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和著名学者,有的成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领导者,有的成为中医药产业的创业者和著名企业家,有的成为各单位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工作的骨干,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学校科研发展和学术提升,推动了学科建设

研究生作为生力军,积极参与学校科研、教学、医疗实践等工作,对学校科研创新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目前在岗博士生导师236名(外校兼职博导87名),硕士生导师1009名(外校兼职硕导518名),行业(产业)导师44名,导师队伍是学校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学位点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学校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山东省一流学科,以及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均以博士点或硕士点为主干进行建设。这些科研平台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实力和导师的学术水平,也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

(1)不断推进招生改革,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考核。2021年开始试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2022年继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取消“统一招生考试”,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并配合“硕博连读”和“直博”两种方式招生。博士招生名额向基础学科和交叉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招收首批直博生7人,同时开展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学位工作,招生录取各项工作科学规范,阳光透明,考生满意度较高。

(2)适应社会需求,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一是加大了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响应国务院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建立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各规培基地优质资源,为研究生实践能力锻炼提供更广阔平台。逐步完善中药学、药学、电子信息、护理等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体系机制。学校近年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工程研究所、山东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省药科院、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青岛海军疗养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科教融合研究生联合招生培养等系列合作。我校与浪潮和鲁南制药合作的培养基地2020年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二是拓宽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域,鼓励基础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向应用型转化。如对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拓宽和调整;出台政策鼓励基础学科导师参与临床工作,鼓励基础学科研究生去临床,结合临床选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出基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规范优化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迭代更新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2018年修订培养方案,整合相近学科形成学科群,注重专业特色的彰显和学科优势的发挥,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实践模块,注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2021年再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强调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教指委发布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导师系统总结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编写专业课教材,将研究生引导到学科的学术前沿,迄今为止已编写印制并正式使用教材20余种,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启动研究生网络课程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网络课程8门,运行效果良好。2021年我校《局部解剖学》和《中医文献学研究》获山东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育1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荐2门优质课程参评山东省项目

(4)量化培养指标,加强目标的过程化管理。如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完成1篇读书报告;博士生须作1次学术讲座,听至少6次讲座,硕士生至少听8次讲座,不断提升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需完成一定学时的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实习实验及少量讲课等教学实践。对学位论文实行学术不端检测、第三方平台双盲匿名评审,目前已实现研究生学位论文100%双盲评审,对毕业论文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博士实行预答辩等。以上措施对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5)加强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理论的前沿性、边缘性、交叉性,又兼顾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倡导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以调动研究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积极性;在技能培养上,除开设大量实验课外,还积极鼓励研究生深入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申报和研究,提高科研动手能力。定期邀请省内知名专家作多学科领域的学术报告,使研究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坚持博士生讲座制度,活跃学术气氛,激发创新思维。实行读书报告制,引导研究生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组织推荐研究生参评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先后获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73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40项。有60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9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博士论文获得2018年“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每年组织博士、硕士参加全国研究生论坛、创新创业大赛,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尤其是近几年在“岐黄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暨博士论坛活动中,我校获奖人次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2019年我校成功承办第十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暨“岐黄杯”博士论坛活动,获得兄弟院校一致好评。2018年我校博士牵头的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近两年学校出台政策支持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远志”项目资助研究生海外研修,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

(6)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响应团中央“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号召,组织研究生到基层农村送医送药,进行医疗咨询、义诊服务,为基层医院举办学术讲座,受到当地百姓和政府的好评。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组织的“博士贵州行,仁心义诊情”赴全国贫困村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义诊活动和“鲁渝扶贫协作中医中药丰都行”专家博士团义诊教研系列活动,为当地百姓提供了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学术、实践活动,每年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组织创新创意大赛、演讲比赛、风采展示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具有研究生特色的学术科技文化品牌,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7)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激励淘汰机制。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激励淘汰机制。响应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制订了我校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构建了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特困生补助、研究生临时困难补助等组成的研究生教育奖助学金体系。与广州一方药业集团联合设立了“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与山东麦德森集团联合设立了“王勇”研究生奖学金。还设立了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奖,组织评选优秀学术论文等。同时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督导监控,成立了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督导小组;强化过程管理,对在中期考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论文盲审等关键环节达不到要求者责令重新培养考核,延期毕业。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和研究生严厉惩处。以上奖惩机制全面激发了研究生教育活力,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了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