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概况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经过4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学位类型齐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医学工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涵盖医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现有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个。并开展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中医师承攻读学位等工作。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622人,硕士研究生5470人。
学校研究生教育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秉承立德树人宗旨,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目标,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
1.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共授予硕士学位20286名(其中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1751名),博士学位1797名。毕业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成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和著名学者,有的成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领导者,有的成为中医药产业的创业者和著名企业家,有的成为各单位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工作的骨干,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学校科研发展和学术提升,推动了学科建设
研究生作为生力军,积极参与学校科研、教学、医疗实践等工作,对学校科研创新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导师队伍是学校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目前在岗博士生导师382名(外校兼职博导179名),硕士生导师1538名(外校兼职硕导806名)。学位点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学校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以及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均以博士点或硕士点为主干进行建设。这些科研平台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实力和导师的学术水平,也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
(1)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探索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大了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响应国务院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建立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各规培基地优质资源,为研究生实践能力锻炼提供更广阔平台。逐步完善中药、药学、电子信息、护理等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体系机制。学校近年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山东创新发展研究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省药科院、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青岛海军疗养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科教融合研究生联合招生培养等系列合作。学校与浪潮和鲁南制药合作的培养基地获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二是拓宽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域,鼓励基础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向应用型转化。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拓宽和调整;出台政策鼓励基础学科导师参与临床工作,鼓励基础学科研究生去临床,结合临床选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基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三是探索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直博生培养,创建中医药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示范区。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内外学术论坛等活动,通过举办科研创新训练营,构建中医药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科研基础、科研实践、创新思维、中医药知识四大贯通课程,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使研究生科研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迭代升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2018、2021、2025年三次修订培养方案,强调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整合相近学科形成学科群,注重专业特色的彰显和学科优势的发挥,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创新实践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注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截至2024年共有7门课程获评山东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目前我校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综合素质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课程涵盖了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核心课程。以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为指引,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设立校研究生“培根铸魂”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形成“思想+文化+学术+医德+创新”五类特色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重视案例库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建设高水平案例库。加强研究生规培基地建设,探索建立规培基地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化考核评价,提升基地和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意识。2024年度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成果丰硕。新开全英文课程7门;获批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规划教材主编9项、副主编19项,数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3)量化培养指标,加强目标的过程化管理。对学位论文实行学术不端检测、第三方平台双盲匿名评审,目前已实现研究生学位论文100%双盲评审,对毕业论文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博士实行预答辩等。同时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督导监控,成立了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督导小组;强化过程管理,对在中期考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论文盲审等关键环节达不到要求者责令重新培养考核,延期毕业。以上措施对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4)加强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理论的前沿性、边缘性、交叉性,又兼顾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倡导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以调动研究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积极性;在技能培养上,除开设大量实验课外,还积极鼓励研究生深入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申报和研究,提高科研动手能力。整合校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联合实验室管理处(实验中心)等相关部门,增加科研创新类课程和实用性强的实训类课程,依托直博生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科研创新训练营,定期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做多学科领域的学术报告,使研究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坚持博士生讲座制度,活跃学术气氛,激发创新思维。实行读书报告制,引导研究生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组织推荐研究生参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累计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158项。50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每年组织博士、硕士参加全国研究生论坛、创新创业大赛,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自参加“岐黄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暨博士论坛以来,学校累计获一等奖1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71项,历年获奖数量都居于中医药院校前列,连续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2022年承办中医药交叉创新青年论坛、山东省研究生“交叉融合·创‘健’未来”学术创新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为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广阔平台。2022年组织参加国际产学研会议(南昌)取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5项,并有2名研究生做青年学者论坛学术报告。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研究生参与团队获得金奖2项、银奖1项,主持团队获金奖2项、铜奖1项。此外,还有多名研究生在“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两年学校出台政策支持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远志”项目资助研究生海外研修,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2020~2023年累计5名博士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前往比利时、瑞士苏黎世、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位研究生以ePoster的形式在第27届欧洲血液学年会上进行论文成果展示。2024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上,我校研究生与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浙江大学等学者同台竞技,在优秀论文竞赛(研究生)中荣获二等奖。智能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我校博士研究生获得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是全省高校、全国中医药院校在该赛事中的最高奖项。2024年度我校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出成绩,首次立项博士研究生提质创新课题42项;3名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20余名师生赴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药学博士论坛二等奖、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