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培养工作 >> 正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管理办法(试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9-14 [来源]: [浏览次数]:

             山东中医药大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管理办法(试行)

   “硕博连读”是指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连续培养的一种培养模式,即从在校学习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优秀者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不进行硕士学位的申请过程。该培养模式将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硕士和博士培养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学科开展学术学位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为规范我校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本着“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我校“硕博连读”选拔招生工作在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 长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成立“硕博连读”选 拔工作小组,成员由研究生处和相关学院负责人组成,具体实施 选拔考核录取工作,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处。
二、申请人资格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 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心健康。
3.具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籍的硕士研究生(不含参加规培的中
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毕业,且获得学士学位。
5.已完成硕士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良(不
得有补考或重修)。
6.英语水平达到以下条件之一,并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基础。
①CET-6 通过(或≥425 分或提供六级合格证书);
②WSK(PETS 5)考试合格;
③IELTS≥6.0;
④TOEFL 成绩 80 分及以上(IBT);
⑤新GRE 成绩 260 分及以上;
7.至少以第一作者(不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 2 篇本专业高 水平论文(均为中文核心)或 1 篇本专业高水平论文(被SCI、CSCI 或 EI 收录),发表时间不迟于硕士第四学期4月底。
8.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对所研究方向 有执着追求,具有较强的基于中医药思维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 培养潜质。

9.获得申请专业领域内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推荐。

10.申请攻读的博士阶段研究方向原则上应与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经导师、所在学院同意后方可申请。

三、选拔程序及录取
1.硕博连读选拔工作安排在硕士第四学期4月份开展。
2.符合申请条件的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山东中医药大 学硕博连读申请表》,并由导师推荐,学科组提出考核意见,学院 审核同意。
3.经研究生处核准,学校批准后,申请人须履行我校本年度 博士生报名手续,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硕博连读选拔考核。
4.通过选拔考核的学生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审议,确定拟录取硕博连读生名单, 网上公示无异议后,列入当 年博士生的录取名单,上报教育部。
四、学籍管理
1.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5年(硕士阶段2年,博士阶段3年), 最长在校年限8年(含硕士、博士阶段)。
2.经选拔考核录取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办理由硕士生转为博士 生的相关手续。在正式注册为我校博士生前,仍按在校硕士生管理。
3.硕博连读研究生自注册博士学籍之日起,享受博士研究生待 遇,其培养方式按照相应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执 行。
五、培养方式与学位授予
1.硕士阶段按相应学科硕士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课程学习安排 在硕士阶段第一学年,须修够硕士规定学分。第二学年开始进入学 科(研究室或临床科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需完成硕 士阶段培养方案要求的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参加学术活动、参与 导师科研项目等)。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可与博士阶段专业实践合 并进行。第三学期10月份正常参加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可参照 博士学位论文标准准备开题材料。
2.第三年转入博士阶段,按相应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 进行培养。课程安排在博士第一学期,自第二学期开始专业实践(教 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等)和科学研究。重点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可继 续深化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在博士第2学期5月份集中组织开题时 需再次按博士开题要求和流程开题,汇报前期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完善课题研究设计和思路。
3.硕博连读研究生不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不再颁发硕士毕业证 书和学位证书,不允许在读期间报考其他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因个 人原因中途终止学业者,不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硕博连读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各环节的要求,通过博士学 位论文答辩,颁发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若论文未达到博士学 位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经个人申请不再延长修业年限, 可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六、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研究生处
202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