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荣教授
2019年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刘桂荣教授,山东诸城人。1990年7月从山东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期间,于1999年-2002年攻读中医内科学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周次清教授。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史学系主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各家学说与临床研究分会副会长,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中医药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委、医史文献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历代著名医家临床学说研究、心病中医临床防治与文献研究。医、教、研并举,潜心教学,以“大医精诚”“育人济世”为己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刘桂荣教授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深刻领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因此,在带教研究生、给研究生讲课时特别注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力争作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忠于职守。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深受师生们好评。在教学工作中,将爱国教育和思政元素纳入到课堂和生活内容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历史责任融入教学的各环节,如在讲课中,经常将历代著名医家的优秀品德、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医家成功的重要内容介绍给大家,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刘桂荣教授作为中医院校的教师,也是一位医生,而且应该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并具有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古今中外的事实结合自身体会,熏陶学生,使之树立专业思想,存仁心,行仁术,救死扶伤,爱护病人,尊重生命。以身作则,在实际工作中教书育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与做学问之道。先后主讲《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解读》《经典医籍与中医学术体系研究》《中医文献研究进展》《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等课程,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努力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常常为工作而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可,有较高的群众威信。“教学相长”,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自我提升。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因此常常走近学生,与之亦师亦友,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相互启发,教学互动,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刘桂荣教授平时非常投入教育事业,经常在教研室工作很晚才回家,大家有目共睹。如在去新校区教学时,避免为了赶下班的班车而影响跟同学们的交流、对研究生的指导等,通常是自己驾车,要到晚上八点之后才走。学生的作业或习作,都是认真批改,学生(也包括本科生)经常到办公室找到我进行问题的探讨。在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的指导过程中,深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而所投入的精力是让一般人无法想象。在教学中,注重中医思维方法的教学,名家故事、人物的介绍以及科研思想的熏陶。平时注重与同学们的交流,同学也乐意与其谈心,把刘桂荣教授当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探讨人生。
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改革。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探索面向21世纪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了在教学改革中实施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均落实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将近二十年来带领教研室老师努力探索并实施的“PBL为基础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同学们好评。这一教学法也应用于研究生教学中而获益匪浅。
积极开设新课《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解读》等,在授课内容中选取历代医家的精彩医案,或结合自己的诊疗病例,为研究生传授中医思维模式,启发中医灵悟,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在课程建设中,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确立了把研究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近年来,带教的研究生,2位硕士研究生3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位博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位博士生去年获得出国研修资助机会。
勇于科学探索。由于中医理论研究和教学,都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要与现代科学交融互补,与时俱进。因此,不辞辛苦,坚持出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积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疑难杂病,也为教授中医理论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中常常结合自己的诊疗体会,教学过程既形象又生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理论和技术,通过各级课题的研究,探索中医理论内涵,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参加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辨证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973项目“愤怒和郁怒诱发情志病证发病机制及干预”等,获得省级科技进步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优秀成果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五个,申请专利3项。发表论文147篇,SCI论文2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脾运化功能调节PPAR、LXR 对脂代谢关键调控机制的影响(30772848)”、省自然基金项目“理脾调脂法影响SREBPs、LXRs调控脂质代谢的研究(Y2007C099)”和“基于脂组学的脾运化失调对高脂血症影响的研究(ZR2013HM072)”,负责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药干预糖调节受损临床疗效评价研究(2014BAI10B04)”子课题的研究。负责国医大师张志远传承工作室建设,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在2019年的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负责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各家学说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期间,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满意成果,在验收中获得了优秀成绩。2014年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史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第四批指导老师。
勤于著述、编写教材。善于结合教学经验、研究体会,积极编写相应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将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纳入教材,学术地位获得全国本领域专家的认可。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医案学》《历代名医医案选读》;副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全国创新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参编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专论》《中医临床思维》。在历代医家学术研究方面,认真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总结,主编了《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治虚六书》《河间学派医案》(二)《易水学派医案》(二)《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薛己》等16部著作,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的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奠定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