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荣教授
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张法荣教授,男,中共党员,汉族,山东昌乐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专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附属医院第三党总支书记。1982年开始在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91年获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医内科硕士学位,2003年获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7~1988年在昌乐中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91年起分配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内科工作至今。1999年获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获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等荣誉称号。2003年获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资格,2009年获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资格。现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肾病分会常务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药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事中医肾病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以来,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作风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以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创新,用更广博的知识、更科学的理论、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倾其所学,全心全意地培养年青学生,不仅要传技术,更要传思想,不仅要传经验,更要传作风,在传帮带中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启发点拨,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截止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49人,博士研究生7人,其中42名研究生已获得临床硕士学位,4名已获博士学位。
长期以来,致力于肾系疾病、老年病、男性病的中西医治疗,对泌尿系感染、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列腺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方面开展研究,认为泌尿系统炎症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热内蕴,主张攻补兼施,遵“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攻补兼施”的原则,以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治法,临证每获良效。前列腺疾病病情复杂多反复,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湿热下注,气滞血瘀”型前列腺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理气散结,活血化瘀,既注重借鉴汲取前贤用药之精华,又密切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每获良效;认为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多是肾虚血瘀。确立补益肾气,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通补兼施,达到气血调畅,瘀去新生,气旺血活的目的,在临床防治老年性痴呆和高血压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得到广大同仁的广泛认可。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使中药和西药相得益彰,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和西药毒副作用。
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医药防治肾脏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药防治泌尿系统炎症、前列腺疾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老年疾病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完成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13项;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9项。其中主持课题“熟地、苍术配伍抵抗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实验研究”2006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编著作2部,参编4部。其主编的《金匮肾气丸》获山东省教育厅理论成果三等奖,全书汇集了金匮肾气丸证治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的国内外研究新发现,尤其突出其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内容丰富、翔实,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90篇。
经常总结,凝练经验。从医3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主张古为今用,既注重借鉴汲取前贤用药之精华,又密切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药经典又不失灵活。主要临床经验有:(1)善于滋补:重视“养先天促后天、补后天滋先天”,提出滋补当脾肾同补的观点,滋肾勿忘健脾,使滋而不腻;补脾勿忘温润肾中真阳,因火能生土。(2)擅用经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最终作为古籍中的经典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指导着现代中医的发展。(3)重视“心肾相交”理论:擅用交泰丸加味以引其上下之相交,而肾气自通于心,心气自降于肾,水火既济,方能生生不息。(4)善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疾病:中焦乃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之枢纽,调节着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心火的下达、肾水的上奉、肺气的肃降、肝气的升发。(5)组方思路以平为期:组方时强调中正平和,刚而不猛,柔而不懦,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清而不枯,浊而不凝,通而不暴,攻而有守,补中带调。(6)肾脏病病程漫长,在辩证论治的同时勿忘疏肝和顾护脾胃。
临证时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论治为主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治,依法选药,精心配伍。提倡“精中医”且“ 通西医”,衷中参西,即在精研中医学的同时要熟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明确中西医各自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到中西医有机结合。重视治病求本,肾脏病病程较长,病位在肾,肾虚为主,故益肾是治疗的根本大法;湿热淤血是关键的病理因素,同时不能忽略疾病之标,标本兼顾,达到邪祛本固,阴阳协调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