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导师风采 >> 正文

李运伦教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发布者]:研究生处 [发表时间]:2019-10-18 [来源]:研究生处 [浏览次数]:

李运伦教授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李运伦教授,男,医学博士,博士后出站,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高等教育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活血化瘀与血管重构”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全国名中医丁书文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专项1项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项。

研究方向

1 中医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2 宏微观信息融合的高血压病创新诊疗的体系建立与转化应用研究;

3 活血化瘀明星成分/配伍治疗血瘀证的“药靶组学”研究。

教学成果

1 创新本科生《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

充分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实践,将最新的思路、方法及成果有机融入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增加研究实例。

2 搭建研究生临床科研方法的教学平台

先后编写《中医临床试验设计》、《临床科研方法》讲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慕课,构建教学平台,开设研究生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持建设山东省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临床科研方法”。

3 严抓研究生培养质量

秉承严谨治学理念,认真开展研究生带教工作,指导每位研究生开展临床实践和课题研究,带教研究生中获得“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人、获“山东省博士优秀学位论文”2人、获“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5人。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部省级课题6项,以第一位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5项,开发医疗机构制剂2个品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4篇。

研究领域为中医药治疗心系病证,特别是以高血压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为切入点,集成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循证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致力于高血压血管生物学、中医证候学、中医药代谢组学和抗高血压中药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① 建立了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量化诊断标准,形成了中医证候标准化关键技术;② 形成了规范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及中药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平台,构建了基于病证结合多尺度模式的高血压病中医宏观微观结合的诊疗体系;③ 构建了高血压血管生物学研究平台,揭示了高血压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及钩藤提取物的干预效应、靶点;④ 重视抗高血压中药有效组分层次的组方设计,建立了适宜于中医药作用特点的中药有效成分群组方配伍关系及配伍机理的标识体系;⑤ 重视现代方法学研究,致力于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系统综述、临床试验的方法研究高血压⑥开展活血化瘀药物防治动脉硬化作用研究,揭示中药成分与相关靶分子的对应关系,为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的亚临床血管病变及心脑血管事件提供了客观依据。

带教经验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有充足的临床实践,树立医德观念,还要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维和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1.教学唯“严”:师者应作为学生的楷模,不仅治学自身当治学严谨,对学生教育也严抓不懈。始终将教学之重担于肩、刻于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此才能无愧于师者荣耀。

2.临证重“情”:在临床工作中,时刻谨记“大医精诚”,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既要提升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又要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如此才能孕育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

3.科研求“精”:医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决定其要兼顾临床能力和科研创新的协同培养。有学者提出:“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要借助科学研究的技术方法不断去论证求是,方能不断进步提升。

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导师,首先应严以律己,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潜心研究知识、理论和技能,使自身有着厚重基础,才能厚积薄发。其次,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制定响应的培养方案,策略性进行指导,使其既能发挥一技之长,还能适时补齐短板。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动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感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并在科室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彼此间相互促进。同时,无论在临床实践还是科学研究中,均应鼓励学生勇于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合理规划,深入研究,逐步形成系统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