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砥砺前行----2016级硕士研究生阚诗云
阚诗云,女,汉族,1992年10月出生,共青团员,2016年9月入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在校期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十届“中医药学术论文大赛”二等奖;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三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研究生征文比赛二等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心肺复苏技能大赛三等奖。
对中医的最早认识来源于母亲,母亲为生病的奶奶熬一碗一碗的药汤,空气中飘满草药的味道,我告诉妈妈,不好闻,但妈妈告诉我,这能治病。后来我记住了这个味道,并励志做一名医生,让亲人远离病楚,为大家解除病痛,做个有用的人。终于我成为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五年后顺利成为一名研究生,师成学术导师陈宪海教授、规培老师邱占军老师。
初出茅庐,自信与彷徨
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在书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学习中医内外科、西医内外科等等,在中兴湖诵过《黄帝内经》,在图书馆背过《伤寒论》,诚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而当我在跟诊过程才深深体会,疾病是复杂的,繁琐的,病因是多样的,治疗手段是多维的,没有哪一个疾病完完全全按照书本写的样子。“背的过整本伤寒论仍然开不出一个治疗外感的方”。因此我曾迷茫过,困惑过,焦虑过,而导师陈宪海教授告诉我“角色转变很重要,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未来需要学习的有很多很多……”
“陈”门立雪,博学与笃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一名规培医师,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欲行医先立德,正所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句话早就烂熟于心,但真正理解其中深意源于老师陈宪海教授,在跟诊、学习过程中导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感,对待每一位前来检查的病人,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使我学习甚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来源于平日的积累,而细致的临床态度不仅能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升华基础,更能够训练自我,提高诊疗水平。
在跟导师学习的过程中,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并发了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的嗜睡,常规治疗效果差,老师经过仔细问诊,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腹部膨隆,叩诊鼓音,追问病史发现患者3日未排气排便,考虑患者嗜睡原因与大便不通有关,予以灌肠治疗后,患者排气并解大便,诸症缓解,精神恢复。老师说我们都知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而这就是典型实例,背书只是第一步,会用才是关键。因此要重视临床技能的实训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转科过程中,跟老专家门诊侍诊抄方,学习处方用药,认真学习心电图的判读、心衰的治疗、高钾血症的紧急处理,如此种种点滴学习,日日进步,使我的临床基础、临床技能日益精进。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轰炸,学习方法越来越多元,除了跟诊、转科,现在各种医学培训班、研讨班、论坛的开展正是交流学习的大好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习大咖的讲课经验,畅翔于知识的海洋,在此基础上厚积薄发,于山东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年会《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的主题发言。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二十二届肺系病学术交流会“雷允上杯·补肺活血胶囊”征文2017-2018年度三等奖。
格物致知,团队与征途
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将临床问题总结提炼、或者发现探索,进行实验或文献研究,再应用于临床,二者如环无端,互相促进。在中西医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中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正在被一步步的证实与发扬。科研对于一个中医大夫亦尤为重要。
我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术导师陈宪海教授以及规培老师邱占军老师所创造的科研平台,与两位同门以及师哥师姐、师弟师妹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做起,逐渐能熟练的查阅外文文献,参与实验流程规划,到完成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等工作,渐渐发现了科研的魅力,见识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并最终取得一定的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文章3篇、国家级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并参与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慢性咳嗽中医证候分布与现代医学病因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医药走过数千年,古典苍劲又勃勃生机,新时代的我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亲近她、拥抱她,为祖国医药健康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