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 | 山东高校谈经验!(一)
山东大学:在开放融合中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山东大学是近代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起源性大学之一,是全国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之一,今年迎来了研究生院成立20周年。建校119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国育贤”初心,努力担承“强校兴国”使命,与国家需要同心同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博士研究生和8.7万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走出了王小云、张运、陈子江、葛均波、于金明、胡海岩等多位院士。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山东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彰显扎根中国创办一流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担当,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变求新,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新时代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主要做法及成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推动“学科汇聚交叉”,构建“网络型”学科专业组织架构。一是布局交叉学科新领域。新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中国学”“全球健康学”等交叉学科,一体推进成果认定、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等改革,全方位打破学科壁垒。二是打造交叉育人新模式。出台《山东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理工融合,集成物理、微电子、晶体等学科优势,协同攻关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核心技术,创新“导师组”培养模式,试行矩阵管理,以“中国芯”铸就“中国梦”;深化文理交叉,“科技考古”形成国际比较优势,司法大数据、社会信息学等逐渐成长为新学科增长点。三是创设交叉育人新平台,新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深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四是组建交叉育人新团队,支持开展跨学院联合培养,遴选建设18个学科交叉导师团队,成为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的先锋队。
另一方面,实施“四大育人工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一是推进交叉融合育人。推动学科交叉理念进培养方案,完善学习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把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经历列入培养方案,实现交叉融合育人的全员全覆盖。二是推进导师团队育人。组建老中青导师梯队,发挥“传帮带”作用,思政、科研、管理等环节协同配合、无缝衔接,形成有机链条。比如生殖医学团队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就得益于这一模式。三是推进国际合作育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入世界优质学术资源,探索国际联合办学新模式,比如与南洋理工大学共建的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就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学科支撑、人才汇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平台。四是推进科教产教融合育人。让学生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历练,在行业实践中成长。我校岩土中心团队把教学基地建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以山石为课堂,以泥土为板书,引导教育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山东大学将进一步深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努力培养大批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实施导师素养提升工程
着力打造一流导师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一流导师队伍。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建设、优化服务、提升水平,学校着力实施“导师素养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九个行动计划”,精心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队伍保障。
一、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导师队伍管理闭环机制。学校注重从顶层规划高度,锚定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制度化、规范化导师的“育德”和“育才”工作。针对导师身份固化、立德树人职责不明确、评价标准单一、考核还不够规范等突出问题,学校用时一年多重构导师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导师队伍管理闭环机制,先后修订出台《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评定与招生资格审定办法》、《关于实施博士研究生副导师制度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30余个,规范导师立德树人行为准则,实行导师分类管理评聘分离、强调师德与业务“双考察”,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动态审核与培养质量联动机制。
二、加强梯队建设,不拘一格打造德才兼备导师队伍。“师圣方能生贤”,选拔托举德才兼备的优秀导师、激发队伍生机活力,是学校提升导师队伍素养的重要举措。学校坚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通过提高遴选标准、严格选聘程序、完善上岗和退出机制,开辟“光华学者”高级人才博导认定绿色通道、实施专门领域博导调控专项计划、推进硕导评聘一院一策等积极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进导师梯队规划建设,实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建队伍。十三五期间,学校已按照既定目标建成一支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特别是通过学校的引育并举,一大批卓越的中青年导师脱颖而出,45岁以下中青年博导占比达到43%,队伍生态得到显著优化。
三、夯实教育培训,加强导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管理要“选育并重”,学校高度重视导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创新石大特色“送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自主+协同”培训模式,建立“思政教育、素养提升、导学关系、心理健康”四位一体的三全导师培训体系。近年来,学校每年列支导师培训交流专项经费上百万元,作为山东省首家,学校率先组织新晋博导入驻浙江大学进行定制式培训,因成效显著,中国矿业大学等圈内高校纷纷闻讯学习仿效。2020年9月,以287名新晋导师上岗培训开营仪式为标志,学校新一轮导师培训工作拉开大幕:学校将筹划举办“全国研究生导师素养提升培训交流大会”,聘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培训指导,为校内外导师搭建学习交流大讲堂;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还将开展导师全员大培训、大学习,开展院级特色培训和“石大师说”导师交流沙龙等多种活动,多途径搭建导师能力提升平台。
四、涵育重德风尚,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通过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良师益友—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十佳导师团队”等评选活动选树典型,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立德树人、甘于奉献的导师个人和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导师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强化示范引领和楷模榜样,形成强大正能量。学校已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实施研究生导学示范团队建设项目,重点示范建设一流学科、拓展学科和交叉学科导学团队,发挥导师育人“传帮带”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培养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为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发挥行业特色和工科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
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优化学科专业平台。强基筑峰内涵发展,组建能源学科群、人工智能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强化优势特色;增设涉海学科,培育新的区域特色。二是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经略海洋战略,学校与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吸纳社会资源共同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端平台。三是立足地方区域发展,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学校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综合投入4.5亿元,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设有35亩的专用测试场和3.5万平方米研发大楼;项目研发中,40%成员是研究生、80%关键问题由研究生参与解决。学校先后与中煤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青岛港等120余家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现有联合培养研究生800余人。
二、深入实施双导师制,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任兼职导师400余人,打造高校学者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队伍。一是根据导师特长,实施“内外”分类指导。校内导师侧重德育教育与课程学习,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创新实践。二是校企协同打造育人新模式。通过“引企入教”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打造精品课程,“订单式”“项目制”培养企业急需创新人才,近年60%以上研究生在行业企业就业。三是围绕技术创新,构建师生联合科研模式。自动化学院每年单列60名联合培养计划,校内导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导师,开展科研合作攻关,提高学生和教师创新能力;海洋学院借助产教融合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研究,联合承担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研制”重大项目。
三、突出生产实践导向,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近年来,通过每年举办300余期企业家报告或论坛、研究生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将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在产教融合中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上述产教融合系列措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每年在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400余项。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如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崔蓝月,与企业联合攻关提出镁合金表面改性新方法,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与兖矿集团、尤洛卡公司等共同完成的“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有10余名研究生参与研究,解决了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更新换代关键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鲁东大学:一核五维 一体化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近年来,鲁东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从素质、学术、时间、空间和教师等五个维度推进一体化建设,构建“一核五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简要汇报如下:
一、抓牢素质维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坚持德育为先,制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10项重点建设计划,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积极开展学风建设、志愿服务、学科竞赛、创新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构建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
二、抓牢学术维度,丰富无课程不思政、无研究不思政的育人资源。加强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将其贯穿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编写《课程思政学习指导手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汇编》,推行“一课一案”特色教学方案,把“家国情怀”自然融入课堂,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编撰《红色鲁东——鲁东大学红色记忆》《胶东红色文化丛书》,定期举办诵读和研习会,用鲁大红色历史、胶东红色资源铸魂育人。
三、抓牢时间维度,营造无时不思政的育人过程。把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现“思想引领”与“全过程”的“基因式”融合。党委书记、校长讲授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和毕业“最后一堂思政课”。成立12个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构建见习、实习、研习“三习一体、六方联动、四维融合”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抓牢空间维度,形成无处不思政的育人环境。创建“五个一”红色教育平台,建设红色文化网上教育馆,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载体。搭建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走红色胶东,悟初心使命”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研究生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五、抓牢教师维度,建设无人不尽责的全员育人矩阵。出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导师岗位职责。切实发挥全校各部门的育人功能,做到不断线、不离线。修订《关键发展绩效成果奖励办法》,把研究生教学改革和育人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一核五维”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增强了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感。以研究生导师为班底的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导师团队获得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多位导师、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获评“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山东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称号。二是促进了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连续两年获评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团队获“创青春”大赛全国金奖;面对疫情,研究生自发捐款捐物,以多种方式积极“抗疫”。《打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学术文化三张牌,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施‘333’工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被《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下一步,鲁东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持。
滨州医学院:推动培养模式创新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水平
近年来,滨州医学院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创新,形成“S-P-R国际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导师带教紧跟国际前沿(Supervisor team construction)
实施研究生导师支持计划。支持导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访学及国际行业实践培训,每年约有80余名导师前往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或访学研修。依托此计划,开展国际科研合作40余项,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20余项,联合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引进或改良行业技术100余项,切实提升了导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实施“四位一体”导师培训体系。建立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培训的全程化培训体系,推进导师培训与国际接轨,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已开展导师培训80余次,培训导师1200余人次,覆盖率达100%,打造了全程化、多面化、个性化的导师培训体系。
实施国际国内“双导师”制。鼓励与海外导师联合带教,充分发挥海外导师的优势,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等高校实施跨学科“临床+X双导师”制和“正副导师”制。已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名。
二、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协同推进研究生内涵发展(Platform enhancement)
创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滨州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精准医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0余个国际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共赢。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高端学术论坛,已举办“泰山学术论坛”、中法病理语言学高层论坛暨语言障碍康复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
搭建导师国际交流平台。设立“BrainPub”、开办“导师大讲堂”等平台,每月举办一次交流活动,选取热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碰撞思维火花,促进跨领域协同,保持导师的科研创新活力。
共建研究生国际产教融合基地。药学、公共卫生、康复医学等多专业学科已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瑞典ABB机器人谷等国外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需求接轨、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一致,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协调的培养目标,获批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立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三、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研究生培养与国际接轨(Resource utilization)
实施研究生国际访学支持计划。定期遴选部分研究生参与春(秋)令营、国际访学、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已建立“滨州医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4个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田纳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有24名硕士研究生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等开展科学研究。
建设研究生教育国际课程。通过国外教授点对点辅导、搭建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网上授课等举措改进研究生授课方式和授课手段,使研究生的思维、能力与国际接轨。目前,已引进国际课程十余门,开展国际网络授课100余次。
在“S-P-R国际培养模式”下,研究生通过亲身体会、真实感受和献身说法,拓展了国际视野、锻炼了实践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增进了爱国情感、锤炼了道德品行、坚定了理想信念,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创新科教融合体制机制
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中科院海洋所是新中国首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70年来在海洋科技领域做出了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取得1900余项成果,发表论文14000余篇,出版专著28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680余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00多人。特别是2018年启动“一中心两融合”(科教融合、与烟台海岸带所两所融合)发展模式,筹建运行全院13家涉海院所参与、集聚15位两院院士,100余位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两所鼎力以大科学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科教融合办教育,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跃升,加快将论文厚植于“海洋强国”建设和社会福祉、百姓民生的海疆沃土中。现将有关做法汇报如下。
(一)遴选优质师资搭建联培导师团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2018年,中科院海洋所携手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大学率先开启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我们重点遴选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领军人才担任指导小组组长,形成“领军人才+”指导团队,在首批联培生中,胡敦欣院士和侯保荣院士均担任了指导小组组长。截止目前,参与联培的研究所和高校已拓展到包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在内的6家研究所、包含山东科技大学等在内的8所高校。
(二)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在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今年年初,我们以两所牵头承担的15项国家重大任务为抓手,成功开启联培博士工作。在部署上述任务时,我们系统谋划、统筹考量,注重协同省内兄弟院校联合作战。如,2019年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就是由烟台海岸带所牵头并联合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农业科学院等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的。
(三)创新教学体系,注重遴选科研一线高水平专家授课,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让前沿知识的创造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已经建立了以核心课为主干、专业普及课为拓展、科学前沿讲座为补充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全部28门精品课程及其特色教材向联培生开放。
今年7月18日大科学中心与教育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教育厅将专门设立联培招生计划,双方重点实施以联培为抓手的六大计划。结合本次会议精神,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优秀青年教师访学托举计划。为了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更多教师参与科教融合工作,我们将和教育厅联合设立访学专项资金,支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到大科学中心访学研修;我们的高端科技平台,如科考船队及开放航次、野外台站观测网络、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将向访学教师开放共享;鼓励支持访学教师申报承担大科学中心自主部署的科技项目。
(二)不断完善联合指导团队建设。继续遴选大科学中心领军科学家作为联合指导团队负责人,进一步完善大科学中心领军人才+省属高校骨干教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模式。
(三)建立校所常态对接机制,集思广益优化创新科教融合模式。8月30日,教育厅-大科学中心科教融合研讨会在海洋所成功举办,来自8所高校、2所研究所60余位领导专家参会。会后,校所互动频繁、对接不断,共同完成了2021年招生简章目录制定工作,为科教融合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给予中科院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关心支持的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等各部门、各兄弟院校,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更多院校参与科教融合工作,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