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医药+” 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今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获评山东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是全省11所入选高校之一。
近年来,学校以形成“三全育人”工作合力为目标,注重顶层设计,坚持“中医药+”,探索建立五大协同机制:思政队伍深度融合,汇聚集体力量;师生双主体协同联动,增强教育主动性;教、科、创、服贯通协同,强化教育效果;校内外融通联动,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多维空间立体协同,提升育人实效性。
搭建全员育人平台 加大育人力度
抓好思政队伍主体建设。学校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置专职辅导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严格落实相关人事管理和待遇政策。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年轻教师定期磨课等举措,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评选年度“十佳辅导员”,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造素质能力过硬的思政队伍。
发挥各级党组织育人保障功能。学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开展“师生结对共建党支部”“教研室和班级结对共建”活动。
打造校外育人主体强阵容。学校打造“精勤岐黄”品牌活动,加快推进校院一体化建设,强化家校合作,开展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邀请知名校友返校交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推动“全员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
构筑全过程育人体系 提升育人强度
学校加快构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等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基层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全过程育人体系。
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举办“思政课+中医药”理论大讲堂,用中医药文化丰富思政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用专业思维拓展思政教育。实施中医药文化内核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融合工程,发挥“中医药+”思政育人新功能。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推动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全部对学生开放;实施优秀本科生“三进”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优秀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思维。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建立实践养成体系,推动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有机融合,形成师生一体化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建立多种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打造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间 强化育人效度
学校充分发挥“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优势,坚持把中医药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育人“主阵地”,同时,凝聚学校、医院、家庭、社会、网络五维空间育人合力,丰富育人形式。
优化育人环境。经过精心培育和建设,学校形象标识系统不断完善,校风、教风、学风深入人心;扁鹊广场、十老园等校园建筑展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百草园、大医亭成为具有独特中医药内涵的人文景观;“岐黄杯”中医知识竞赛、针推之星大赛等成为品牌活动,构筑起一道道校园文化风景线。
守好网络育人新阵地。学校建立起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培育新媒体教育品牌,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完善中医药特色心理健康新模式。学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依托专家团队、学院团队、学生团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